最近陸續(xù)披露的關于一季度手機市場的相關數據,讓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感受到了一絲寒意。
盡管早在年初的時候,業(yè)內普遍都對2022年市場的整體情況做了相對謹慎的預期和評估。但由于全球疫情形勢的詭譎變化,加之國際地緣政治事件的突發(fā)影響,都給2022年整個市場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
更何況全球消費電子行業(yè)本來就面臨結構性供需失衡,需求萎靡的問題,多重利空因素疊加的直接表現就是,當前全球整個消費電子領域都籠罩著一絲迷茫和悲觀的情緒。
2022年第一季度開局震蕩
一季度手機市場可以用“開局震蕩”來形容。2021年手機市場讓很多人都看到了行業(yè)全面復蘇的希望。雖然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3.63億部的出貨量,僅同比微增1%。但全年卻實現了13.5億部智能手機出貨量,實現了同比約7%的增幅。并且從出貨量上看,2021年智能手機行業(yè)已經恢復到了疫情之前,也就是2019年全年13.7億部的水平。
單從中國市場的表現來看,2021年的手機市場也處在一個逐步“恢復元氣”的階段。根據中國信通院的數據顯示,全年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 3.51 億部,同比增長了13.9%。
但今年一季度的數據無疑給剛剛有點起色的手機市場澆了一盆涼水。Canalys 的數據顯示,2022 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 3.112 億臺,同比下降了 11%。針對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表現,全球四家主要的權威調研機構IDC、Counterpoint、CINNO Research和Canalys均得出了出貨量有14%-18%左右的同比下滑的結論。
來自工信部旗下的中國信通院的數據則更為震撼——2022年1至3月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6934.6萬部,同比下降29.2%。尤其是在3月份,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僅為2102.8萬部,同比下降40.4%。1-2月的表現也不容樂觀,該周期內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為4691.5萬部,同比下降23.0%。
結論非常清晰:僅在一季度,國內手機市場的出貨量就下滑了近三成。這樣的跌幅甚至已經相當接近疫情爆發(fā)初期的2020年一季度的表現。當時受首輪全國范圍疫情影響,季度總體出貨量為4895.3萬部,同比下降了36.4%。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1年一季度國內手機市場的亮眼表現:2021年一季度國內的手機出貨 9797.3 萬部,同比增長 100.1%。
對一季度的統(tǒng)計數據進行拆解分析,可以看到兩個很明顯的信息:
首先就是國產頭部手機品牌在出貨量跌幅上明顯超過了蘋果、三星這樣的國際品牌。在全球市場,中國手機品牌的“三駕馬車”——小米、OPPO、vivo一季度在出貨量上均下滑超過了20%,其中vivo甚至達到了30%。同為全球TOP5的另外兩家國際巨頭中,蘋果憑借8%的穩(wěn)健增長,坐穩(wěn)全球第二的位置。三星依然是全球手機市場的龍頭老大,一季度表現為4%左右的微跌。
在本土市場,“三駕馬車”的跌幅更是超過了全球市場。下跌最明顯的還是vivo,超過了44%。OPPO 雖然坐穩(wěn)國內一季度手機出貨的亞軍,但依然創(chuàng)下了34%的跌幅,小米以22%的跌幅排在中國市場第五。相比之下,作為“外來和尚”的蘋果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亮眼,創(chuàng)下了17%的增幅。
作為中國手機品牌中的唯一“黑馬”,榮耀在經歷了渠道和市場的全面恢復之后,一季度憑借同比205%的增幅,拿下了國內手機市場出貨冠軍的寶座,展現出了強勁的增長態(tài)勢。不過榮耀強勁的增幅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2021年的出貨基數偏低。當前其產品主要面向的還是國內市場,雖然在一季度有超過了1500萬臺的出貨量,但和其余三家中國手機品牌在全球市場的整體出貨上依然有較大差距。
還可以看到的是,一季度國產手機在新機數量上也出現了明顯的收縮。信通院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上市新機型累計103款,同比下降15.6%(其中5G手機57款,同比下降10.9%,占同期手機上市新機型數量的55.3%)。
另一方面,早在去年年底就有消息指出國內主要的手機品牌正在對庫存元器件的訂單進行有計劃削減。盡管各家都對市場上流傳的“砍單”傳聞諱莫如深,但綜合上下游產業(yè)鏈的消息來看,國產手機品牌在一季度下調了整體訂單的說法應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天風證券郭明錤在此前表示,中國主要安卓手機品牌今年已削減約1.7億部訂單,占原2022年出貨計劃的20%。聯發(fā)科也有消息表示,已將全年的智能手機芯片出貨量預期小幅下修到5.7~6億組,其中天璣9000芯片出貨量可能從原估計的1000萬,大幅縮減到僅500-600萬。
消費需求萎靡,用戶不愿換機
終端廠商和上游供應商紛紛下調訂貨,體現了當前整個手機行業(yè)對于消費需求的謹慎預期。就在不久前,“年輕人為什么不愿意換手機”的話題引發(fā)全網熱議。背后反映的是當前中國市場消費者換機周期普遍延長,換機欲望降低的現狀。有相關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國內消費者的換機周期已經延長到28個月到30個月。而在2014年到2018年的手機消費黃金期,中國消費者平均的換機周期僅為16-18個月。
用戶不愿意更換手機,主要原因還是“沒有換的必要”。
當前的智能手機的確面臨缺乏創(chuàng)新,同質化嚴重,無法吸引用戶的現實。從一季度各家推出的新品情況可以看出。今年的春季新品潮和去年相比,主流的幾家手機品牌都將上市節(jié)奏提前了不少。但從最終的市場反饋來看,消費者對于新品并沒有展現出預期的熱情。
拿安卓旗艦新品為例,今年的絕對主力——驍龍8旗艦平臺在功耗、發(fā)熱等方面的“痼疾”依然存在。導致一季度新上市的部分驍龍8旗艦在多數場景下的表現,和去年的驍龍888平臺相比并沒有展現出足夠的優(yōu)勢。
在消費者最看重,同時也是近些年廠商們著重宣傳的成像表現方面,一季度大部分旗艦新品提升也不夠明顯,有的甚至為了平衡成本、定位、適配多平臺等因素,在相關配置方面還出現了倒退。
非旗艦機同樣也面臨這樣的情況,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各家都推出了一系列“復刻機型”。這些機型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去年某款“爆品”的配置基礎上,做一些快充、散熱、外觀方面的小升級,然后重裝上市。
可以看到,去年就被稱為“神U”的驍龍870,2022年依然在發(fā)揮余熱。這款在配置上基于驍龍865時代的產品,一季度依然被多家手機廠商的新品搭載,可謂是手機芯片中的"常青樹"、“不老松”。
在這樣的背景下,消費者換機欲望降低就變得更容易理解:既然自己的老手機在體驗上與當前的新品差異并不大,那又為什么要花錢換新呢?
客觀來說,手機廠商們并非沒有努力。尤其是國產手機品牌近些年一直都在尋求新的產品形態(tài)和體驗層面的創(chuàng)新升級。
折疊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季度國內就有榮耀Magic V、vivo X Fold、華為Mate Xs 2三款折疊屏旗艦上市。隨著各家的陸續(xù)跟進,主要的幾家國產手機品牌目前均已實現了折疊屏產品線的覆蓋。同時得益于整個折疊屏產業(yè)鏈在技術,方案,產能上的升級,國產折疊屏旗艦的整機成本已經大幅降低,在售價上很多已經做到了萬元以內。和前兩年折疊屏動輒一萬多甚至更貴的價格來說,如今的折疊屏手機已經不再那么高不可攀。
但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當前折疊屏存在的問題依然突出。盡管國產折疊屏旗艦已經在售價上做到了盡可能的“親民”,但八九千元的起售價依然決定了其只適用于高端旗艦市場,多數中低端消費者都會被其相對高昂的售價勸退。
與此同時,折疊屏產品雖然滿足了手機產品在形態(tài)上的創(chuàng)新,同時在顯示面積,大屏交互等方面和傳統(tǒng)智能手機相比擁有碾壓性的優(yōu)勢,但折痕明顯、抗摔,防水性能較弱、機身厚重等折疊屏普遍存在的問題,也都是其短期內不能夠被廣泛普及的限制因素。
從手機廠商的角度來看,折疊屏產品所占據的出貨比重依然太小。即便是該領域的頭號品牌三星,在2021年全年的折疊屏出貨量也僅不到千萬左右。這跟其全球整體近3億臺的手機出貨體量相比,只能算是零頭。對多數品牌來說,當前折疊屏產品線目前主要還是用于高端市場拓展,距離成為真正出貨主力尚需時日。
這么看來,如果連折疊屏這樣的變革產品都無法達到刺激大眾消費需求的目的,那么諸如“屏下攝像頭”這樣的改進意味明顯的設備形態(tài)和方案,就更不可能了。
要明白的是,手機行業(yè)創(chuàng)新匱乏對廠商的市場策略,乃至用戶的消費習慣同樣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在當前產品創(chuàng)新乏力,消費需求萎靡的大環(huán)境下,用戶的消費心理也會由激進外向型向審慎保守型轉變。尤其是當前手機新品不僅綜合售價相對偏高,前期產品綜合表現上也不及預期,也就造成了部分消費者在一季度這樣的新品季維持觀望的消費態(tài)度。廠商在面臨初期銷量不及預期的問題之后,往往又會采取降價或變相降價的促銷措施,直接導致部分旗艦新品掉價過快,這又進一步加劇了消費者的后續(xù)觀望心理,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
這個循環(huán)帶來的直接表現就是:越來越多的人不敢“沖首發(fā)”。在這種消費心理影響之下,手機市場的消費需求也開始向一些重要的購物、促銷節(jié)點集中。于是可以看到,近兩年的618、雙十一就成為了各大手機廠商角逐的重要戰(zhàn)場。很多手機廠商不僅在這樣的重要購物節(jié)點上拿出了更多的優(yōu)惠、讓利的力度,同時還專門為其推出“特供機”,以刺激用戶的需求。
在618、雙十一這樣的購物節(jié)點上選購手機,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是一個很劃算的考慮。因為不僅能夠獲得更多的優(yōu)惠,同時兩大購物節(jié)在時間上也位于春秋季新品潮之后。前期發(fā)布的新品在經過幾個月的市場和消費者檢驗之后,在品質、優(yōu)化、供貨上也進入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成熟的階段。此時購入,無論是價格還是體驗都更加合適。
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養(yǎng)成這樣的消費習慣之后,原本屬于手機行業(yè)的“淡季”,但卻因為有了618這樣大型購物節(jié)的二季度就成為了手機行業(yè)上半年的重要消費節(jié)點,它甚至還吸收了部分原本屬于一季度新品潮的消費需求。
另外,今年手機行業(yè)出現的一些新情況,同樣也是造成一季度全行業(yè)萎靡不振的重要原因。前面提到,高通2022年旗艦市場的新品驍龍8移動平臺由于三星代工工藝、良率的問題,讓這款旗艦芯片深受功耗、發(fā)熱的困擾,以至于高通最終將面向2022年下半年旗艦市場的驍龍8+平臺交給了工藝、良率更穩(wěn)定的臺積電代工。
同時,另一家芯片巨頭聯發(fā)科在今年大舉進攻旗艦手機市場。早在去年四季度,就先于高通發(fā)布了面向2022年春季的旗艦新品。兩家芯片巨頭在今年的市場戰(zhàn)略上的調整,對國內幾家主要手機廠商的春季新品布局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可以看到,一季度幾家手機品牌在旗艦產品的定位分布,上市節(jié)奏上都進行了不小的調整。雙平臺戰(zhàn)略的引入,意味著終端廠商需要為更多平臺和產品分配研發(fā)和供應鏈資源,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相比去年更多。
更麻煩的是,由于產能和供應的問題,一季度聯發(fā)科的旗艦芯片還存在交付延期,供應不足的問題。這不僅打亂了部分廠商的一季度新品生產和上市節(jié)奏,還直接導致部分旗艦新品出現發(fā)售延期的情況,造成春節(jié)假期節(jié)后市場出現了一段時間的產品空窗期,這同樣也對一季度手機市場的整體銷量造成了影響。
總的來說,一季度手機市場低迷的現狀,都可以看作是上述這些客觀因素疊加影響之后的結果。
疫情+缺芯造成的宏觀影響
除了手機行業(yè)自身客觀因素之外,市場還面臨一些宏觀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
在年初對2022年手機市場的預測和分析文章中我們就談到:疫情,是2022年手機市場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復雜多變的疫情形勢對于高度依賴上下游供應能力的全球手機產業(yè)來說,無疑是一次躲不過去的嚴峻考驗。
目前看來,一季度全國多地出現的疫情反復對手機行業(yè)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尤其是這幾輪疫情的中心都位于長三角、珠三角這樣分布著手機行業(yè)最重要的供應鏈企業(yè)的重點區(qū)域。
疫情對于消費電子行業(yè)影響是全面且深遠的。對于手機廠商來說,企業(yè)線下門店正常經營、線上銷售渠道物流正常配送在疫情旗艦都面臨諸多困難,這些因素都能夠直接對手機行業(yè)的出貨和銷售造成影響。
對于上游供應鏈企業(yè)來說,疫情直接帶來的產品交付周期延長,物流成本、采購成本提升,防疫支出增加的問題,也讓這些供應鏈企業(yè)在一季度面臨資金流承壓,業(yè)績波動等壓力。
事實上,疫情對于上下游供應鏈企業(yè)造成的影響在后續(xù)都能夠通過加強生產和供應能力克服,相比之下最大問題還是對于消費需求的打擊。換言之,消費者對于疫情形勢,經濟大環(huán)境的保守預期,疫情直接導致收入的減少,都會從根本上抑制大眾對于電子消費品的需求。
另一方面,因居家辦公,線上協同等場景催生出的消費需求,已經在過去兩年時間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釋放,這些場景對于需求的促進作用正在逐漸減弱。4月份,知名調研機構IDC就宣布由于全國階段性疫情影響,將下調對2022年全年中國終端市場預測數據,其中智能手機、PC、顯示器等影響較大。
除了疫情之外,還有一個主旋律就是缺芯。
從去年一季度開始甚至更早的時候,缺芯都是整個行業(yè)都在討論的話題。不僅是手機SoC,Wi-Fi芯片、電源芯片、顯示驅動器IC等電子元器件都面臨供不應求的問題。不過事后的情況來看,一些關鍵性電子元器件在去年的確面臨供應吃緊的問題,但造成大范圍缺芯的一個很重要原因也是因為,終端廠商們對于消費需求和風險評估不足,前期大量囤貨導致的供應緊缺。
前文中提到的今年一季度供應鏈傳出國內主要手機大廠紛紛砍單的傳聞,都可以看作是上下游產業(yè)鏈對庫存和備貨的自主調節(jié)。其中反映的是缺芯大潮下,行業(yè)面臨的結構性供需失衡,資源錯配的現實。
實際上,上游元器件的結構性供需問題所帶來的影響已經傳導到了一季度手機市場。拿大家最熟悉的手機芯片舉例,當前手機芯片市場最缺的其實并非是5G芯片,反而是相對落后的4G芯片。這是因為過去兩年隨著中國5G市場的全面普及和應用,5G手機需求大量增加,上下游企業(yè)紛紛將產能和資源投入到5G終端的生產,導致當前4G手機芯片的投片量大幅減少。
要知道,在印度、東南亞、東歐這樣的5G部署速度較慢海外市場,4G依然是當前的絕對主力。這些海外市場同樣也是國內幾家手機大廠在全球的重要市場。面對海外依然旺盛的4G終端需求,大家這時候才發(fā)現,市面上已經基本買不到4G芯片了。
此前vivo執(zhí)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胡柏山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去年4月份一直到今年3月份,普通4G手機(1198元以下)幾乎沒有供貨,導致行業(yè)出貨量下滑。而4G芯片的供應短缺,也直接造成了幾家國內手機廠商在海外市場份額和出貨量上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現在談 “寒冬已至”為時尚早
面對一季度手機市場的這些新變化和新趨勢,我們有必要對接下來的二季度乃至2022年全年的手機市場做出一番預測和分析:
手機行業(yè)的確面臨消費需求的滯漲
毫無疑問,需求乏力是造成當前手機市場萎靡的根本原因。
正如前文所說,消費者購機意愿降低的直接原因則是手機市場經過近十年的高速發(fā)展之后,市場本身就進入一個發(fā)展平緩期。原本抱以希望的5G換機潮,也由于5G并未如期帶來技術方案和應用場景上的根本創(chuàng)新和突破,使得消費者對于迭代新機的換機意愿減弱。另外近兩年國產手機價格上漲,疫情對居民收入和心理的影響,國產手機在產品質量上的進步等等一系列外部因素的疊加,也進一步導致了消費者換機周期的延長。
考慮到這些因素,我們認為2022年手機市場的整體消費需求較之年初的預估將會有一定的下調,這或將對全年手機市場的出貨量和市場占有率造成一定的壓力。但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消費和生產市場,中國依然擁有龐大的手機用戶基數和設備數量。
隨著后續(xù)疫情形勢的逐漸緩解,供應鏈的逐步恢復,消費市場對于老舊設備的更替,折疊屏等新形態(tài)設備的需求將會得到進一步的釋放。中國手機市場的后續(xù)表現依然值得期待,現在就談凜冬將至,為時尚早。
二季度或將成為全年大盤重要轉折點
早在一季度相關的數據出爐之前,我們就注意到了幾家主流的手機品牌正在對二季度的市場戰(zhàn)略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從供應端來看,當前疫情的形勢已經有了根本性好轉。長三角,珠三角地區(qū)的手機產業(yè)鏈企業(yè),已經通過閉環(huán)生產等方式積極進行復工復產,盡可能彌補之前因疫情耽擱的產能。好消息是,之前因產能不足,導致新品延遲上市的天璣旗艦平臺的產能問題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緩解。
從終端來看,各家都在一季度對庫存?zhèn)浼M行了優(yōu)化和調整。同時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618這樣的重要電子消費品購物節(jié)點,近期幾家主流的手機廠商紛紛推出了一系列的特供機和一系列的優(yōu)惠促銷手段,以刺激手機消費市場的需求。與此同時,高通在本月也將推出采用新的臺積電工藝的驍龍8+移動平臺,終端產品將會在三季度大規(guī)模商用上市。
可以預見的是,二季度將會成為2022年全年手機市場大盤的重要轉折點。618購物節(jié)也一如之前,成為各家今年角逐的重要戰(zhàn)場。在經過了積極的產能調配之后,后續(xù)國產手機廠商在海外市場的份額和出貨也應該會有所恢復。此外,榮耀這樣的品牌也已經全面開啟了海外市場的拓展步伐,后續(xù)其表現也值得期待。
核心領域的技術創(chuàng)新,依然是著眼未來的關鍵
雖然一季度幾家主要的手機品牌在出貨成績不盡如人意。但還是要看到,國產手機品牌近些年在研發(fā)投入和技術創(chuàng)新上的努力已經初見成效。以自研芯片、折疊屏方案、影像技術、屏下鏡頭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術和新軟硬件方案紛紛開花結果,給整個手機市場帶來了更多的活力和無窮的想象力。
前文提到,2022年折疊屏從體量上依然無法跟普通手機抗衡。但從當前國產折疊屏產品的市場表現來看,全年折疊屏市場,尤其是國產折疊屏旗艦市場將會有一個爆發(fā)式的增長。這對于當前各家都極其重視的高端旗艦市場的拓展戰(zhàn)略來說,具備深遠的意義。
核心領域的技術創(chuàng)新,依然是中國手機品牌是著眼未來的關鍵。短期來看,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中國手機品牌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zhàn)的確不少。但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韌性和活力,其實是決勝未來的關鍵所在。想要在這條賽道上走得更遠,除了選手自身要有足夠的實力,也需要我們這些場外的觀眾提供更多的耐心和定力。